为深度挖掘黄河流域深厚的文化底蕴,探寻生态保护的宝贵经验,1月18日至2月,我院“黄河寻踪”社会实践团队兵分多路,奔赴山东省东营市、聊城市东阿县以及内蒙古包头市画匠营子村,围绕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生态治理以及乡村振兴等关键主题,展开了为期两周的实地调研。他们以青年特有的视角,用心记录黄河故事,全力助力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黄河奔流入海的终点,东营自然而然成为了团队生态调研的第一站。队员们踏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光紧紧跟随着湿地候鸟的迁徙轨迹,仔细观察它们的动态。同时,队员们还认真采集水土样本,深入分析盐碱化治理所取得的成效。在与当地农业科技园负责人的深入交流中,队员们对耐盐碱作物的培育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队员们与当地居委会进行了深入交流,全面了解黄河给当地带来的深远影响和丰厚收益。
除了生态考察,队员们走进黄河文化博物馆,开启了一场穿越千年的“黄河文明溯源之旅”。在博物馆内,借助沉浸式数字沙盘、丰富的历史文物展陈以及互动影像,团队系统梳理了黄河河道的变迁历程、治水智慧的演变过程以及流域文明的发展脉络。
在“中国阿胶之乡”东阿县,团队聚焦黄河文化与非遗传承。队员们走访东阿阿胶生产基地,探究国家级非遗技艺与黄河水质的特殊关联;登上鱼山曹植墓,聆听黄河号子非遗传承人王大爷即兴演唱的千年古韵。
团队积极搜集沿黄村落“二月二祭河神”等珍贵的口述史料,为构建黄河民俗数据库添砖加瓦,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深入黄河“几字弯”顶端的包头市画匠营子村,调研组看到了别具一格的治河景象。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引领下,队员们实地考察了光伏治沙项目,认真学习“草方格+经济林”的创新固沙模式。队员王跃翔精心制作了保护黄河的宣传单,并积极发放,热情呼吁当地居民踊跃参与到治理黄河的志愿活动当中。
更让队员们深受触动的是,这个曾经因风沙肆虐而濒临搬迁的村庄,如今依靠生态恢复,成功发展起肉苁蓉种植产业,实现了从贫困到富裕的华丽转身,完成了“沙里淘金”的蜕变。当地村民李建国感慨地说:“黄河守护着人,人也在反哺黄河。”这句话也道出了调研组全体成员的心声。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黄河寻踪”社会实践团队的三地调研全方位地展现了黄河流域丰富的文化与复杂的生态现状。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心感受民生,用行动诠释担当。此次调研不仅是对黄河流域风土人情与生态治理的深度探索,更是当代青年关注国家发展、投身社会实践的生动注脚。未来,团队成员表示将继续深入研究,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让黄河故事在新时代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审核 张曙光)